杨轨山
来源:智谷趋势
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切需要Plan B!
当我们和领头羊的距离越来越接近,受到的掣肘就越来越多。
其中,就包括三驾马车之一的对外贸易。
当前,中国出口下降已经持续了5个月。在不容忽视的现状面前,中国外贸还有另一个巨大的隐患,就是碳关税。
就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正式进入过渡期,将在2026年正式实施。首批产品覆盖范围包括钢铁、铝、化肥、氢等大宗原材料产品,欧盟要求这些产品的进口商必须收集碳排放数据,并向欧盟当局报告其碳排放量,才能继续向欧洲出口。
欧盟出台的《新电池法案》,也提出了对一件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碳追踪,从摇篮,即采矿端,到生产,应用,以及回收,再回到电池制造。
当中国制造刚刚在全球崭露头角之际,也面临了各方面的挑战。
一、
一饮一啄,岂非前定。
本来欧洲设置碳壁垒这件事情,表象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里子要解决欧洲产品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通过制定在道义上无法指责的高标准,向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不力国家的某些产品征收进口碳关税,直接扼住产业链的咽喉。
而这些产品中,很多都是中国的重点出口产品,且恰恰集中在钢铁和铝这样的中国传统优势产业。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购买相应的碳含量交易许可,方能进入欧洲市场。
浙能产业研究院有研究,根据2023年欧盟碳市场价格(100欧元/吨)计算,钢铁和电解铝因CBAM产生的额外成本可达货值20%以上,约17亿欧元 (按2021年出口规模计算)。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碳壁垒不只是碳关税,还包括新电池法案、光伏进口碳足迹要求等其他碳壁垒。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经过初步测算,未来将会有至少2万亿元中国出口直接面对碳关税壁垒,或者隐形碳成本的挑战。
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称,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可能因此下滑21%。
如此以来,中国的定价优势和产能优势就被无形中给抵消了。
若是不尽快进行“双碳”转型,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就会在国际贸易、海外投资、项目建设与融资方面,会受到国际碳定价的巨大牵制。
在新能源政策上,一向以激进著称的欧洲,从一开始就是冲着新能源规则制定者这把交椅去的。
从自身条件来说,欧洲绿色转型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80年代,法国洛林、德国鲁尔等传统工业区就开始了转型。
俄罗斯丰富的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的替代品,更是让欧洲能源转型有恃无恐,通过电网互联实现多国联合电力调节,并在能源转型上采用了增加化石能源使用成本的路线。
但是,在天然气供给受阻后,欧洲风光资源分布与产业分布不均的现象就凸显了出来。
而中国,因为发展阶段的不同,在绿色转型方面显然和欧洲还有差距。
那碳壁垒还有办法破解吗?
要知道,碳壁垒本身作为一种游戏规则。它的实质,是为外国产品设置的一个更高的门槛,并将看不见的碳排放转化为看得见的碳关税。
解读CBAM,我们看到,绿电直供是唯一一条能够突破碳壁垒的方式。
在10月26日举办的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大会上,中国碳中和50人大会特邀研究员、海华永泰(北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吴必轩表示,绿电并不是生而平等的,欧盟正在从财务性使用绿电,转向物理性使用绿电,追求时间和空间上的匹配。即用电的新能源曲线要和发电的新能源的曲线匹配。
“我们的电网是大电网,所以我认为,零碳产业园是电力的特区。” 吴必轩说。
从第一性原则出发,如果我们把范围再次缩小到出口的产品上,如果能够以绿电直供的方式生产这些产品,就可以免除CBAM对出口产品带来的不利影响。
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在上述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大会上发表了名为《零碳产业园:中国制造的绿色引擎》的主旨演讲。
张雷表示,碳中和转型正在重塑全球贸易格局,零碳产业园将赋能工业产品获取碳成本竞争优势,成为中国制造的绿色引擎。
零碳产业园成为破局的关键。
从2021年开始,远景科技集团创造性地,在鄂尔多斯利用当地广阔的戈壁高原,打造了中国第一座零碳产业园。
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的自然气候、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供给结构都不尽相同。简单粗暴一点说,中国在绿色能源上的供给和需求是失衡的。
西北是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地区,但需求寥寥;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工业重心,对绿色能源需求较大。
这种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再加上没有低价天然气这样的过渡能源作为转型后盾,以及大规模长距离的特高压输电也存在巨量的累计损耗,使得中国必须要考虑新能源转型过程中的产业配套问题。
降低绿色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成本,将能耗大、具有出口前景、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以零碳产业园作为载体,就地布局在新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才是破解碳壁垒之道。
在绿色能源丰富的大西北,将零碳产业园模式推而广之,便是中国绿色工业革命的未来现实图景。
二、
话虽如此,要实现低价、稳定的绿电直供,并非易事。
对于企业而言,成本向来都是生产中的关键要素。
要想让产业忽视东部的交通、市场及原材料优势,在中西部安家落户,能否以足够低的价格保证100%的绿色能源供给,是企业第一位要考虑的问题。
远景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落地的全球首座零碳产业园,目前已探索出一套零碳产业园创新体系,包括可再生能源系统、零碳数字操作系统和绿色新工业集群。
目前,鄂尔多斯已经能够通过智能物联网源荷互动控制系统和基于风电、光伏、储能、绿氢相结合的能源岛,使得园区80%能源由本地的风电、光伏直供,另有20%可以与电网交易,从而实现100%绿色零碳能源供给。入园企业电的价甚至低于自治区工商业标准电价。
绿电直供的实现,对于零碳产业园来说是一个巨大突破,也为避开碳关税找到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
同时,远景还基于零碳产业园智能物联网,对园区内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进行测算,并完成碳中和,最终为产品形成可追踪溯源、符合各类国际标准、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的“零碳绿码(powered by EnOS Ark)”。
零碳产业园建设三年来,远景发挥自身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强大的产业带动能力,初步形成以远景、隆基、协鑫集团、上汽红岩等企业为龙头的新能源电池、装备及汽车制造产业链,并在零碳产业园率先使用绿电生产零碳产品。
零碳新工业体系的打造,不仅需要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更需要一套国际性的标准。有了标准,零碳产业园这一模式才有可能在中国乃至世界进行复制和推广,相关标准和评价机制才有望和国外相关法律法规打通,零碳产业园才有底气能打破碳壁垒。
在零碳产业园设计之初,远景就联合了国际领先的认证机构法国必维集团、国内权威机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共同发布全球首个“国际零碳产业园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与SBTi科学碳目的的要求一致。
在国内,为助推零碳产业园区的建设,远景和内蒙古自治区又一起打造了《绿色电力应用评价方法》、《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和《零碳产业园计量评价规范》等地方标准。
在10月26日的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大会上,远景携手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欧盟驻华标准化专家项目、德勤中国、TÜV南德、DNV挪威船级社等国内外权威机构及企业共同启动零碳国际标准建设暨绿色贸易鄂尔多斯行动,旨在共同打造与国际、国内接轨的零碳标准,推动国际认证互信和国际绿色贸易,提高产品绿色竞争力,助力鄂尔多斯融入全球绿色贸易。
三、
这样一种规则的重写,对内蒙古而言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使其有机会成为中国绿色工业产品出口的高地。
地处高原的鄂尔多斯不仅是传统能源“宝藏”大市,也是一类风能资源区和二类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全年平均日照时数可达3000小时,开发条件优越。
这座以“羊煤土气”为傲的资源型城市正在以无比坚定的决心,转型成为一座能够永续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新兴城市。
一系列绿色工业生态的产业集群正在建立起来。
以远景动力电池产业为主,园区目前已入驻 9 家新能源头部企业,初步形成以远景科技集团为龙头,华景、万锂泰、镕锂为配套的电池及储能产业链。
张雷表示,今天远景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生产的80%的电池产品出口到欧洲、美国、新加坡,而且这批电池产品已经获得了碳中和认证。当未来电池碳关税壁垒实施、电池的竞争愈演愈激烈的时候,鄂尔多斯的产品、内蒙古的产品,将获得前所未有的竞争力。
根据官方预计,到“十四五”末,鄂尔多斯全市新能源装机将超过5000万千瓦,“风光氢储车”产业总产值超5000亿元,建成世界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最大的储能产业基地、最大的氢能产业基地、最大的新能源重卡基地。
届时“风光氢储车”产业总产值超5000亿元,与鄂尔多斯当今的GDP总量相当。
每一次能源转换都会诞生工业和产业的新形态。鄂尔多斯率先抓住机遇,这里将会成为绿色工业的新高地,也将成为国际贸易的新枢纽。
而中国工业的绿色转型,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全新发展机遇的答案就在内蒙古的风中飘荡。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与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低碳网的内容为低碳网原创,转载需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