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百度百科、媒体新闻
潘家华,低碳节能研究专家,经济学家 ,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潘家华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土地与资源经济学、气候变化经济学、世界经济、能源与气候政策等。
潘家华学术观点主要为:一、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均属于经济学问题,所谓环境效益实际上是一种可以量化的经济效益。如同其他资源利用一样,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应是一个包括外部性和资源经济价值的经济优化问题;二、明确的产权界定是环境资源效率利用与保护的一个重要条件和手段;三、环境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资产,与人文资本存在一种转换和替代关系。但资源的不可逆特征表明这种关系只能在一定的可行区间内实现,资源的可枯竭性则意味着人文资本对部分自然资产的转换和代只能是功能上的,而非为实物上的;四、全球环境保护涉及南北以及各国之间的公平与利益关系,有关全球环境可持续承诺的经济含义已成为环境外交、国际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决策基础;五、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导市场失效而一些利益集团籍环境保护而寻租和索租所引致的政府失效,在缺乏法制规范与监督的情况下,损失更大;六、贫困、环境质量、收入、资源存量存在着一种权衡取舍和优先序列差异,收入水平作为一个经济增长和发展指标,地位十分重要。发展中国家肩负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和解脱贫困的多重任务,又受到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和不尽完善的社会规范的制约,因而所面临的困难远大于发达国家,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动力,促进和保障可持续发展。
纵观潘家华从事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发展历程,他积极参与相关国际平台,从公理学理层面,论述发达国家为什么必须率先减排,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必须以发展为要务,解析中国碳排放快速增长的经济学理性。
潘家华认为,如果没有化石能源有序地退出,碳中和就是一句空话。净零碳是我们的发展机遇,也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早在1997年,潘家华就开始参与国际减缓气候变化的研究和评估工作。他说,2000年以前,在减少碳排放的问题上,中国提得较多的是碳公平,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重大分歧。
“我们需要的是发展、是能源服务,而不是需要碳。”潘家华说,“比如我们用的电,究竟是风力发的电、太阳能发的电还是煤碳发的电,对消费者来说,产品都是一样的。但在这个过程中,碳排放量差距巨大。”
在潘家华看来,中国过去是在化石能源的赛道上奔跑,现在换了一条新赛道,就是可再生能源,这为真正实现零碳奠定了基础。
潘家华在以线上形式参加2023清华大学全球证券市场论坛并致辞演讲时提出,全球碳达峰要求更加迫切,要加快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轨。同时,呼吁金融行业积极作为,把握投资机遇,促进能源转型。
10月20日,“2023《财经》碳中和高峰论坛暨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发布会”在京举办。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潘家华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全球首次气候盘点在即,中国对外应强调自己在新能源产业上的斐然成绩,及其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巨大贡献,对内应加快化石能源的提质增效有序退出。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与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低碳网的内容为低碳网原创,转载需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