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0109星期四 距离2060碳中和还有12774天
热点关键词:
2024 03/13

来源:现代快报

北极“无冰之夏”或将提前到来,这将造成哪些影响?

字体:
分享到:
扫一扫

3月上旬,《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杂志发表论文,北极或将未来几年内出现“无冰之夏”。以前,科学界对北极“无冰之夏”的主流预测,倾向于最早出现在2030年后。


image.png

门武在2010年参加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


如今,预测时间提前了。“北极无冰”或将最早发生在2020年-2030年的某个8月底或9月初的一天。这将造成哪些影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门武教授曾参加我国第四次北极科考,他认为,气候变暖与北极“无冰”互相驱动,或将产生更大影响事件。


碳排放再不降低,未来北极可能长期“无冰”

北冰洋,全球最特殊的一片大洋,大众印象中它是一片冰天雪地的“纯白世界”。这些常年不化的冰盖,正是北冰洋最显著的特征,冰盖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然而,近年来北冰洋“化冻”,成为科学界密切关注的现象。根据气象记录,1979年至2000年,北极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平均为670万平方千米。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数值在2012年达到最低,只有近334万平方千米,减少了一半左右。

此次,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北极地区第一个“无冰”日将要来临,而且比以前预测的提前了10多年。研究人员认为,无论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如何变化,这一情况都将发生。

科学界对北极“无冰”的定义,并非冰块完全消失。当海洋中的冰面积小于100万平方公里,即可视为北极“无冰”。此时,剩余的冰雪将主要集中在加拿大北极群岛区域。

该研究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北极地区在海冰覆盖率最低的9月时,可能出现整整一个月没有浮冰的情况;到本世纪末,“无冰”季节可能每年持续数月。若碳排放继续升高或保持现今水平,地球最北端地区在冬季可能也会持续“无冰”。


北极熊走向末路?生态系统或将“洗牌”

北冰洋“化冻”对于北极熊来说,这显然是个坏消息。它们难以依靠海冰去伏击捕食海豹,只能冒险攀爬海崖去攻击鸟类,或吃其他性价比不高的猎物。曾经的“北冰洋霸主”,如今也面临着营养不良的窘境。曾有人拍到,瘦骨嶙峋的北极熊行走在单薄的海冰上。有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头骨尺寸来推算北极熊的体型。在对比近300个北极熊头骨标本后,科研人员发现其头骨尺寸在百年间缩小了2%至9%。

“北极熊的生存状态并不乐观,我们在北极科考的时候,也很少发现北极熊。”门武教授曾在2010年参加我国第四次北极科考,他认为,北极“无冰”意味着生态系统“洗牌”,北极熊这样的“明星物种”更容易被公众同情,但很多体型微小生命也值得关注。“例如冰藻,这是一种生活在极地冰层下的特有藻类。尽管它们不起眼,却是支撑起北极生态链的重要力量。”门武介绍,藻类处于食物链底层,供给处于食物链中上层的海洋生物(鱼、虾、海豹、鲸类等),进而构建了复杂的生态链。北极无冰显然对冰藻有极大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北极生态链。北极变暖,各种冷水种生物将会消失,外来暖水种生物入侵,生态系统将面临大变局。

门武表示,北极“无冰”,还意味着北极区域更多的海水暴露在大气中,势必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加速北极的酸化。而酸化会对海洋生物带来严重的威胁,海水的酸度在许多生物的生长发育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许多的海洋生物需要碳酸钙或是钙化结构来发育、形成和维持壳及骨架。海水的酸化无疑会影响生物形成这些钙化结构,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气候变暖与北极“无冰”互相驱动,值得警惕

对于人类来说,北极“无冰”同样值得警惕。白色的海冰可以反射更多的太阳热量,若海冰缩减,更多热量将被海水吸收,这会导致北极气温进一步上升,反过来加剧海冰融化,形成恶性循环。由于液态水比冰的热容量更大,北极的“无冰之夏”将吸收并存储更多的热量,从洋流和大气循环等多个方面扰乱现有的气候状态,各种极端天气将更为频繁地出现在全球。

门武介绍,北大西洋经向翻转流是大洋热盐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半球冰川消融形成的淡水进入海洋,削弱了北大西洋经向翻转流。简单来说,北大西洋经向翻转流是全球热量输送和分配的重要驱动,最终的结果就会导致温室气体所形成的热量更多停留在海洋表面,进而加热大气,导致气候变暖加剧,加剧各种极端天气事件。

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运方面,北冰洋航线的开辟将大大缩短太平洋和大西洋间的海运航程。门武表示,北冰洋航线的经济效益可能难以抵消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而且人类活动可能还会对北极地区的海域产生污染。因此,人类应采取积极措施降低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