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1219星期四 距离2060碳中和还有12795天
热点关键词:
2024 12/18

岳昊 高迪 王骏

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

京津冀十年绿色转型:成效、挑战与展望

字体:
分享到:
扫一扫
摘要:京津冀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十年,能源、产业、交通等多领域成效显著,但仍存能源偏煤、产业偏重等问题,未来需优化资源配置、协同产业升级等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十年成效、问题和建议

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 作者:岳昊 高迪 王骏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

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要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率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4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加强区域绿色发展协作,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和协同转型,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十年来,三地持续深化合作,大力推进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等结构优化调整,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一、京津冀推进绿色转型十年成效

(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

京津冀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增长迅猛。十年间,京津冀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增长7.5倍,占总装机容量比重由16.4%提升至53.5%。截至2024年11月30日,河北省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比例超六成,位居全国前列。十年间,京津冀氢能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突破性创新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链。清洁能源逐步成为京津冀绿色发展的新引擎。十年间,京津冀清洁能源发电量增长超4倍,冀北地区已在全国率先实现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过半,2023年全年绿电交易量达193亿千瓦时,居全国首位。十年间,冀北清洁能源基地、北京大兴氢能产业园、天津南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等落地生根,张北柔直工程助力北京冬奥会实现奥运史上首次全部场馆100%绿电供应,累计向京津冀输送绿电突破300亿千瓦时,“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成为京津冀能源绿色协同转型的生动缩影。

京津冀能源消费结构持续改善。2022年,京津冀能源消费总量约4.8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8.8%。十年间,京津冀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速达14.6%,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7.3%提升至15.7%。其中,河北实现了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较大的提升,由2.0%提升至11.7%,贡献了京津冀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量的73.1%,京津冀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持续提升。十年间,京津冀持续压减燃煤,煤炭消费占比由73.0%下降至58.0%,终端电气化率由15.9%提升至20.8%。北京煤炭消费总量削减95%,仅占能源消费比重1%左右,93%的村庄和96%的农户实现清洁取暖。天津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减少22.5%,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基本完成清洁能源替代。河北煤炭消费占比较2014年降低15个百分点,清洁取暖率达到85%以上,高于北方地区平均水平(76%)。京津冀能源消费加速“脱黑向绿”。

(二)以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步伐加快。十年间,京津冀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加快过剩产能退出,推进传统产业用能绿色化。河北省完成六大行业去产能任务,其中钢铁产能由峰值时的3.2亿吨压减到1.99亿吨。河北省环保绩效A级钢铁企业达到42家,数量为全国第一,河钢集团张宣科技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全线贯通,该工程是全球首例富氢气体(焦炉煤气)零重整竖炉直接还原氢冶金示范工程,标志着我国钢铁行业实现传统“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的颠覆性变革,河北“绿钢”为全国钢铁产业发展树立标杆,带动钢铁大省“绿色突围”。十年间,京津冀制造业能源消耗增速逐年放缓,河北省规模以上企业能耗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能耗总量减少44.1%。张家口数据产业集群绿电使用量占比超20%,助力京津冀“算力之都”加速建设。2023年,京津冀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达415亿元,京津冀以产业“含绿量”“含新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京津冀能源消费强度不断下降。十年间,京津冀单位GDP能耗下降37%以上,高于全国平均下降幅度(31.8%),以年均1%的能耗增速支撑年均6.9%区域生产总值增速。河北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水耗十年间分别下降了35.6%和44.4%,节能提效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河北省强化重点用能领域、重点用能单位、重点用能设备管理。十年间,河北省单位GDP能耗下降35.6%,单位GDP水耗下降44.4%,吨钢综合能耗下降8.3%,每千瓦时火电发电标准煤耗下降7.9%,炼焦工序单位产品能耗降低2.9%,吨水泥熟料综合能耗下降3.5%,主要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显著降低。

(三)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加快形成

京津冀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引领交通绿色转型。十年来,京津冀三地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发挥三地比较优势,促进新能源汽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联动,切实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落地见效。十年来新能源汽车产量从1.9万辆增长到26.6万辆,增长14倍。2023年,京津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16万辆,销量达70.7万辆,渗透率为30.3%,占全国10.1%。作为国家首批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京津冀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长途、中重载场景推广应用,共同打造氢能高速示范路线,三地累计推广约6000辆燃料电池汽车,京津冀基本绘就新能源汽车产业图谱。十年间,京津冀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河北省地方铁路货运量较2014年增长1.8倍以上,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绿色清洁运输疏港比例达到91.5%,新能源公交车占新增及更新公交车的比例达到99%,新能源重型货车保有量约2万辆,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

京津冀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十年间,三地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互联互通,京津冀共建成公共充电桩超28万个。北京市初步形成了“城际全贯通、城乡全覆盖、服务全天候”的充电服务网络,天津高速公路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覆盖率100%。2023年,河北省新能源汽车数量与充电桩总量车桩比达到3.5:1,城区形成“10分钟充电服务圈”,县域公共充电网络100%全覆盖,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充电设施全覆盖,国网张家口供电公司运营包括京津冀最大规模高速公路全液冷超充站9座,累计充电超3.7万次,累计充电量已突破百万千瓦时,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京津冀推动绿色港口建设,河北省具备岸电供应能力的5万吨级以上专业化泊位达到74个,覆盖率达到92.5%。秦皇岛港三座码头成为全国首家五星级绿色港区,黄骅港煤炭港区实现码头高压、低压岸电综合布局全覆盖,天津港新能源、清洁能源和国三标准排放水平及以上机械占比达到70%以上。渤海油田岸电应用超30亿千瓦时,其中秦皇岛-曹妃甸油田群港口岸电是我国首个海上油田群岸电应用项目,连通了从陆上到海上的“绿色动脉”,岸电建设助力京津冀“海上门户”绿色发展。

(四)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

京津冀协同推进“双碳”工作。十年来,京津冀碳排放年均增速0.8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37%。北京市碳市场累计交易量1.04亿吨、交易额40.2亿元,北京市碳排放强度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天津市实现154家碳排放重点单位连续9年100%履约。印发《河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建立“1+N”政策体系,张家口、承德、唐山市入选国家碳达峰试点,是全国最多省份之一,2023年全省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十年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30%以上。京津冀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京津冀三地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逐渐完善,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力度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区域环境质量取得明显改善。过去十年,京津冀三地平均PM2.5浓度下降57.3%,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5%以上,三地优良天数较2014年分别增加67天、69天、98天,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部消除劣Ⅴ类,土壤污染风险有效管控,生态环境保护凝聚起“1+1+1>3”的协同合力,实现了从繁星无影、雾霾笼罩、河水污浊,到蓝天常驻、空气常新、水绿岸青的彻底转变。2014年以来,京津冀区域完成植树造林6240万亩以上,区域森林覆盖率达35.6%。河北省全面加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十年间全省累计完成营造林6869万亩,张家口、承德由沙尘暴加强区变为阻滞区,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覆盖率达82%,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土地生命奖”,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榜样”,京津冀生态环境屏障越筑越牢。

二、京津冀推进绿色转型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结构仍然偏煤,电气化水平有待提升

京津冀三地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分别从2014年的20.4%、48.5%和88.5%下降到2022年的1.0%、34.1%和73.4%,然而,京津冀煤炭消费占比(58.0%)仍然高于全国(56.2%)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为主。2022年京津冀电气化率为20.8%,低于全国27.3%的平均水平,除北京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外,天津(20.1%)和河北(19.4%)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冀电气化率十年平均增速(4%)低于全国(6.4%)2.4个百分点,电气化水平仍有待提升。

(二)产业结构仍然偏重,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

由于长期以来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京津冀产业资源依赖特征明显,产业结构更偏重传统工业和资源消耗型产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整体发展不够协调。2022年,京津冀平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48万吨标准煤,高于长三角地区0.32万吨标准煤的平均水平。2022年,京津冀地区以8.8%的能源消费,创造了8.3%的GDP,同期长三角地区以17.0%的能源消费创造了24.1%的GDP,京津冀能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从京津冀区内3省市能效水平来看,河北与全国GDP能耗平均水平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2022年单位GDP能耗为0.72吨标准煤/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1.2倍,北京的3.0倍,天津的1.7倍。

(三)碳排放总量仍在增加,三地碳排放规模差距较大

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总量由2014年的10.4亿吨上升至2021年的11.2亿吨,碳排放总量占全国比重为10.82%,而京津冀GDP和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为8%左右,低于京津冀碳排放份额。北京自201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后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天津、河北碳排放量总体仍呈现上升趋势。从三地碳排放占比看,北京和天津碳排放量占京津冀地区总碳排放量的比重逐年递减,河北碳排放占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比重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从2014年的75.9%增加至2021年的79.0%,是京津冀的碳排放主体。

三、加快京津冀全面绿色转型的有关建议

(一)优化区域能源资源配置,培育绿色能源消费模式

统筹三地资源禀赋,提高区域资源优势互补作用,深化推进区域绿色能源统筹开发,充分发挥冀北清洁能源基地的资源优势,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应。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在工业、交通、全电景区、港口岸电等重点领域和场景,不断拓展电能替代,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将京津冀区域打造为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全国样板。完善京津冀区域清洁能源输送消纳协同机制,逐步扩大省间市场交易主体和规模,促进跨省新能源消纳。构建以京津冀电力资源一体化配置为目标的电力一体化市场体系,完善市场交易机制,立足三地经济发展实际开展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建设。

(二)协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加强钢铁、焦化、化工、水泥、玻璃等重点耗煤行业管理,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持续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高耗煤行业节能改造,实施余热回收等节能低碳技术改造,逐步降低高耗煤行业用煤强度。立足各自功能定位,围绕“五群六链五廊”,聚焦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重点领域,加快形成优势产业。做强做精氢能等绿色制造主导产业,畅通绿色制造产业链。强调绿色承接和升级转移,充分利用京津冀绿色低碳大市场优势,在产业对接中有的放矢,河北精准对接京津电力、交通、建筑等绿色低碳产业,引进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绿色产业项目,将其作为调整结构、提升质量的突破点。

(三)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绿色交通运输方式

大力开展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绿色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推动交通运输车辆、燃料清洁替代,积极发展新能源交通工具,逐步构建绿色、集约、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高水平打造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推进建设以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形成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布局的充电网络。持续推进大宗物资运输“公转铁”,构建“铁路+新能源车”的绿色物流运输新模式。推动航空运输企业加强节能降碳管理,加大区域机场新能源车使用力度。打造京津冀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条,构建氢燃料电池重卡货运走廊,推动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提升京津冀整车产业链发展能力,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先进制造业集群。

(四)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合作,梯次有序实现“双碳”目标

优化和完善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源发展顶层设计,统筹考虑国家“双碳”目标及区域碳排放情况,结合地区的发展模式差异,制定京津冀区域能源电力、工业、建筑和交通等重点领域碳减排路线图。加强京津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推进碳市场和电力市场协同耦合,共同推动电力行业低碳发展。发挥京津冀自然生态优势,落实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定位,打造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施坝上地区植树造林、三北防护林、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等造林绿化重点工程,扩大森林生态空间,有效增加森林碳汇能力。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