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1123星期六 距离2060碳中和还有12821天
热点关键词:
2024 09/10

来源:首席能源观

李健:能源央企如何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字体:
分享到:
扫一扫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刻阐明了融合的基础、融合的关键、融合的途径,突出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刻阐明了融合的基础、融合的关键、融合的途径,突出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背后,也充分体现出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同时,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因此,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能源科技大发展、实现大跨越。

(来源: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 文/李健)

中央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拥有较为完备的科研体系、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骨干中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切实发挥好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作用”中,排在首位的就是科技创新作用。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优先领域,能源行业是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需要强化企业尤其是能源央企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深刻认识企业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从科技创新规律看,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应该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到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角色、功能作用、使命任务以及需开展的科研活动都发生了不小变化,需要企业加快成为创新理念践行者、科学规律发现者、技术发明创造者、产业发展开拓者。科技领军企业尤为如此。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技领军企业是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中央企业发挥科技创新国家队作用,加快打造成为能源行业战略科技力量。

从能源行业发展看,增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发挥科技先导和支撑作用,引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关键。科技决定能源未来,科技创造未来能源。近年来,随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深入,我国能源电力需求压力大,总量方面,能源需求超预期增长;结构方面,冬夏、早晚“双峰”特征日趋明显。与此同时,我国能源行业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中任务重。以电力系统为例,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持续深入,系统的电源结构、电网形态、控制模式、供需互动等方面发生深刻调整,已在我国多个省份呈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特点,稳定机理与运行特性等许多传统理论将出现革命性、颠覆性变化,电力技术已经进入“无人区”,踏入学科交叉“融会点”,迫切需要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能源央企是关系我国能源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需要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引领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障能源系统高水平安全。

能源科技创新呈现新趋势

近些年,我国在特高压输电、大电网安全控制、柔性直流输电、超超临界机组、第四代核电、新能源发电、氢能、新型储能等能源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全球风电机组关键零部件和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大部分是由我国生产制造。但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能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律也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势、新特点。

基础前沿探索和原创技术突破的需求前所未有,电力科技踏入创新“无人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讲话中,将“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摆在了科技强国“五大内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充分体现出我国对原始创新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边界日趋模糊,创新链条更加灵巧。在电力行业,随着能源转型持续深化,新型电力系统的电源构成、电网形态、负荷特性、技术基础、运行特性发生深刻变革,传统电工理论与技术基础面临瓶颈,诸多“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需要对电力科技前沿领域加速拓展予以突破解决。与此同时,需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强化基础研究尤其是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在新型电力系统供需平衡理论、“双高”电力系统稳定性认知分析理论、广域分散协同优化控制理论等方面探索前沿问题、提出原创理论,在高效电氢双向转换、大容量低成本新型储能、柔性直流组网等领域给出独创方案、应用首创技术。

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纵向跨环节、横向跨领域的攻关需求前所未有,电力科技迈入学科交叉“融汇点”。当前,创新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界限,呈现多点突破、交叉汇聚趋势,不同科技领域间广泛深度交互影响,既可以为其他行业发展增添新动力,也可能增加其他行业安全新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以电力系统为例,地震、恶劣天气、突发事件等极端条件下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确保电力信息数据安全,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技术需求。对此,一方面,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先进制造等前沿科技的融合应用助力电力行业有效应对极端天气气候影响,同时也能成为催生虚拟电厂、共享储能、智能运维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关键支撑。另一方面,基础原材料、基础元器件、基础软硬件、工控芯片等产业链上游环节基础能力对于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至关重要。以素有风机“心脏”之称的高端轴承为例,近年来我国屡创风机单机容量纪录一定程度得益于我国在高端轴承钢和轴承生产技术的突破和制造能力快速提升。这就需要能源央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联合开展跨环节、跨领域科研攻关,主导产学研融通创新。

科研范式深刻变革,应用牵引、场景驱动的需求前所未有,电力行业成为创新“场景集”。当前,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已经成为科技界的焦点议题。科学研究范式已由实验(经验)范式、理论范式、计算范式逐步向数据范式,甚至是人工智能、智能猜想范式变革,充分体现出人类对科学研究探索深度、广度、方式和效率的加速演进。基于未来趋势、瞄准重大场景,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的场景驱动型创新愈发重要。新型能源体系是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载体,链条长、环节多,场景丰富、需求迫切。以《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为例,6大类33小类“硬技术”需求中,与能源电力系统直接相关的技术需求占比超过6成。这就需要依靠人工智能的新技术加快转变科研范式,强化场景牵引,加快破解传统单向线性攻关模式需求牵引作用发挥不畅、场景驱动功能不强等突出问题,以此推动能源科技迭代升级和能源产业快速增长。

当好“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

企业一端汇聚创新要素,另一端连着市场需求,具有天然的科技创新主体属性。能源央企在服务国家战略目标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充分发挥产业链链长作用,带动国家创新整体效能提升,努力当好科技创新的“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

当好“出题人”,发挥好创新决策主体作用。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决策制度化,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机制,切实发挥科技咨询委员会作用,建强科技战略咨询研究力量,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积极争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重大决策咨询,为国家科技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加快建立健全面向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科学问题凝练机制,从能源高质量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引导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共同提出基础理论和底层技术原理。

当好“答题人”,发挥好研发投入和科研组织主体作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调整研发投入方向,加大对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投入。建好用好各类科研基础设施和高能级研发平台,并发挥牵引带动作用,吸引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行前沿探索。同时,创新攻关组织模式,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联合产学研机构、上下游企业,整合集聚创新资源,组织跨领域、大协作联合攻关。

当好“阅卷人”,发挥好成果转化主体作用。发挥能源央企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主动开放场景和市场,组织实施重大科研成果示范应用工程,加强各类创新主体自主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和应用推广,通过市场化方式对各类创新主体创新成果实用性和成熟度进行检验,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