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来源:中国能源报
随着减排形势趋紧,业内正在寻求更灵活的碳捕集和封存方式,将碳转移到海上封存设施或海底成为新方向,“海洋储碳”示范项目在全球涌现。6月1日,我国首个百万吨级海上碳封存示范工程——中国海油恩平15-1油田碳封存示范工程正式投用;欧洲以北海为中心诞生多个海上碳封存项目,其中最受关注的挪威北极光项目(Northern Lights)和丹麦绿沙项目(Greensand)有望分别于2024年和2025年投产。整体来看,“海洋储碳”这个新兴产业,发展势头稳中有进。
我国“岸碳入海”潜力足
“报告中控,二氧化碳回注系统运转正常!”6月1日上午9时30分,在距离深圳西南约200公里的恩平15-1平台上,高碳原油生产井、生产处理系统、二氧化碳压缩机及分子筛脱水橇等设备依次启动。在隆隆的设备轰鸣声中,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获、分离、加压至气液混合的超临界状态,通过一条海底绿色通道回注至距平台3公里远、在海床800米底下的“穹顶”式地质构造中。该工程投产,标志着我国初步形成海上二氧化碳注入、封存和监测的全套钻完井技术和装备体系,填补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空白,预计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30万吨,累计将超过150万吨。
珠江口海域是我国南部地区重要的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区域,也是我国海域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的地区之一。中国海油指出,二氧化碳封存回注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捕集到的二氧化碳直接注入至地下800-3500米深度范围内的陆上或海底咸水层。工程无论技术、设备、管理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将为我国海上碳封存技术提供完整的技术支撑。
中国地质调查局年初发布的《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基本查明》指出,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和适宜性颇为可观,其中盆地级预测潜力2.58万亿吨,区带级推定潜力1.21万亿吨,首批目标级控制潜力33.87亿吨。
欧洲北海成碳储运中心
海外市场“海洋储碳”风潮主要集中在欧洲北海地区。北极光作为欧盟首个开放式、灵活的封存工业排放二氧化碳项目也是挪威第一个同类项目,诞生于2018年,在挪威陆上终端接收来自欧洲西北部的二氧化碳,通过管道将其储存在海底。一期预计2024年中完成,每年可封存150万吨二氧化碳;二期封存能力有望达到每年500万吨以上。
挪威政府指出,北海地区有潜力储存超过800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挪威1000年排放量。去年,北极光签署了全球第一份跨境二氧化碳运输和储存商业协议,今年3月又有5家大型能源公司向挪威政府提交了储碳合作申请。
绿沙则是丹麦首个海下二氧化碳储存项目,旨在将比利时捕捉的二氧化碳运输至丹麦北海海床一英里以下,高压条件下实现永久封存,今年3月获得欧盟委员会支持,预计最早2025年投产。按计划,绿沙将于2030年开始扩产,目标每年储存多达800万吨二氧化碳,这相当于丹麦全年10%二氧化碳排放量。
显然,北海作为老牌油气产区,有望成为碳运输枢纽和存储中心。睿咨得能源咨询公司汇编官宣项目和合作谅解备忘录预计,到2030年,挪威二氧化碳运输量将达到2600万吨,占全球二氧化碳运输量30%左右。荷兰紧随其后,运输量达2300万吨/年;英国运输量约2000万吨/年;法国运输量约1700万吨/年;比利时运输量为1300万吨/年。
“运碳入海”受关注
随着全球碳捕集、封存和利用市场逐渐扩大,业务链中涉及的高成本、运输网络匮乏等挑战,正在给碳捕集业务前景带来更多不确定性。睿咨得能源研究预测,预计到2030年底,每年将有超过9000万吨二氧化碳被转移到海上储存设施,至少需要48个码头处理、55艘船舶运输。
陆上管道是最常见形式,预计到2030年将有330条管道投入运营。海上管道则可以将捕获的二氧化碳运输到海下储存地点,预计未来几年将在碳捕集、封存和利用供应链中发挥重要作用。
航运业仍然主要依赖传统燃料,如船用柴油或低硫燃料油,使得海上碳运输碳足迹不容小觑。睿咨得能源认为,对长途航行船舶而言,液化天然气作为船舶燃料可以减少18%的碳排放量,甲醇则可以减少20%,氨燃料可以减少多达80%。
选择何种船舶燃料,对“碳运输”十分重要。“截至目前,二氧化碳运输仍然是一个新兴行业,未来几年有望在气候解决方案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一个理想状态中,所谓碳运输船舶,应该只能使用没有排放的可再生燃料,但这些燃料现在太贵,经济上不可行。”睿咨得能源供应链研究副总裁莱恩·曼·伯格斯马克表示。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与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低碳网的内容为低碳网原创,转载需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