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报记者郑秀亮 通讯员穗环宣
来源:中国环境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聚龙湾片区,曾是清代 “一口通商” 时期的重要贸易区,承载着广州商贸文化与民族工业的历史记忆。新时期,聚龙湾片区以“生态筑基、文商赋能、产城融合”为核心,逐步探索走出一条老工业区绿色转型的“荔湾路径”,打造绿色低碳滨水样板区。
生态筑基,以绿色空间塑造滨水格局
以数百年历史的河涌为脉络,通过毓灵桥、绿荫水道与珠江的有机串联,聚龙湾片区正在重构“水岸共生”的岭南生活场景。
聚龙湾片区依托6.06万平方米的广州港内四码头地块实施城市更新,其中1719平方米的日清仓文物保护区通过坐标比对精准划定,确保历史建筑原址保护与生态修复同步推进,片区规划增设10%的绿色低碳功能空间,重点打造30米宽河涌生态廊道,与珠江沿岸沙涌碧道(876.4米)形成“江—涌—园”立体生态网络,提升区域碳汇能力。目前,大冲口涌改造项目已通过国际SITES(可持续场地评价体系)铂金级预认证,预计2025年内完成正式认证,成为大湾区首个“双铂金”认证项目。
在工业遗址的改造过程中,聚龙湾片区积极开展零碳转型实践。在协同和机器厂、冲口仓等历史建筑改造中,采用光伏发电、雨水回收等低碳技术。例如,冲口仓活化改造后的白鹅潭城市展厅,通过钢结构加固与幕墙优化,实现仓储能耗下降40%。此外,珠江产投编制的《工程工艺工法标准手册》要求施工环节采用50%再生材料,如德国红点奖设计师周安彬打造的生态石凳,以半成品沙发框架结合极简工艺,传递可持续设计理念。
积极推进交通优化与慢行系统,片区新增聚龙湾隧道(全长6公里,双向四车道),与地铁25号线共线,疏通区域交通瓶颈,地上地下联动开发三维慢行系统,无缝衔接滨江商业区与地铁11号线大冲口站,辐射约50万沿线居民,提升可达性与绿色出行比例。
文商赋能,历史活化与消费升级双轮驱动
在改造的过程中,聚龙湾片区积极协调好、平衡好历史文化保护、生态景观提升与区域发展需求。
1962年建成的鹤洞公社涌口电排站,经6个月修缮后转型为滨水展览馆,保留红砖外墙、木桁架屋顶等历史肌理,同时植入咖啡休闲、文献展览等业态。2025年1月举办的“聚龙潮起”市集吸引25个品牌参与,单日客流突破3000人次,电子音乐与手工艺体验融合,重现十三行商贸文化脉络。未来,片区将联动协同和机器厂、日清仓等10处历史建筑,打造“工业遗址+艺术展厅+商业街区”复合空间。
珠江实业与太古地产联合开发的聚龙湾太古项目,规划体量达15万平方米,超越成都太古里(12万平方米)。首开展示区预计2025年底开业,项目引入国际设计团队10 Design,垂直商业理念融合开放式街区与盒子商业,拟招引奢侈品、美妆香氛等高端品牌,并设置滨水餐饮区,强化“老广式”休闲体验。太古地产数据显示,广州太古汇常年保持100%租用率,聚龙湾项目有望复制其成功模式,创造约2000+就业岗位,成为白鹅潭商圈核心引擎。
2025年春节期间,“游无尽市集”以“树下歇脚亭”“自然造物”等主题,结合民谣演奏与手碟表演,吸引年轻群体,片区还策划“老城新生”设计竞赛,推动社区参与历史建筑活化,如冲口仓改造的聚龙湾展示中心,成为市民了解城市规划的重要窗口。
发展成效,经济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通过文化、艺术、生态与商业有机融合,聚龙湾片区实现产业集聚与价值提升、生态效益量化落地、社会效益充分发挥。
聚龙湾首发中心(3.6万平方米)封顶后启动全球招商,聚焦科技、文化、商业融合,吸引创新企业入驻,片区与1.5公里外的万象城形成互补,共同拉动白鹅潭商圈能级跃升,预计2025年片区GDP贡献率提升至荔湾区总量的15%。
南区粮库改造后预计仓储能耗下降40%,年节省电力约50万千瓦时,规划的3万平方米生态广场预计年碳减排约1200吨,相当于种植6万棵树木。此外,片区80%的雨水回用系统将减少市政供水压力,日均节水约200吨。
电排站活化项目开放首月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市民调研显示90%受访者认可“历史与现代融合”设计理念,通过“她力量”论坛等公益活动,推动性别平等与社区共建,获评广州市“美丽中国”建设样板项目。
未来,聚龙湾片区还将创建零碳样板区,打造全域文旅IP,共建社区长效机制。片区计划2026年前建成30%滨水光伏设施,年发电量达300万千瓦时;配套建设海绵城市设施,实现90%地表径流控制率,珠江产投拟联合高校设立“双碳”研究院,开展建筑节能技术攻关。
依托十三行文化脉络,规划“商贸历史长廊”“工业遗产研学线”等主题路线,联动永庆坊、粤剧博物馆等景点,形成荔湾文旅黄金走廊。推广昌华街垃圾分类模式,在聚龙湾片区设置智能分类驿站,积分兑换覆盖80%居民,通过“政府+企业+社区”三方协作,实现环境治理与居民参与深度融合。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与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低碳网的内容为低碳网原创,转载需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