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3/26

来源:国资智库

ESG 资讯速览:政策频出,推动绿色发展新进程

字体:
分享到:
扫一扫
摘要:近期,ESG 领域动作不断。深圳发布三年工作方案构建 ESG 生态体系;五部门将绿电消费纳入企业 ESG 报告;工信部、国家认监委等在能碳管理、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等方面有新规,快递包装绿色化也有新进展。

专栏1.jpg

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又称为ESG,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评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与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国资智库推出《ESG每周关注》栏目,与您分享最新的ESG相关资讯。


01 ESG

  • 深圳发布ESG三年工作方案,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


3月18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深圳市推动环境社会治理(ESG)体系建设  助力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着力构建以企业ESG实践为主体、具有深圳特色的ESG标准规范体系为支撑、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和投融资环境为核心的ESG生态体系,推动深圳成为国内外ESG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文件提出,到2027年,市属直管企业和国企控股上市公司ESG披露全覆盖,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低碳、数字与时尚、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等重点领域深圳A股上市公司披露率力争达60%,制定不少于10项ESG相关标准指南,培育或引进不少于10家ESG披露、鉴证、评级知名服务机构。设计提供碳排放核算及投融资环境效益测算工具,强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建立ESG投融资企业和项目库,并丰富ESG金融产品与服务。为ESG评级良好企业、中小企业等提供ESG融资便利。支持境外投资者参与深圳绿色金融市场。


研究院点评:深圳的ESG三年工作方案明确了企业披露、标准体系、绿色金融等关键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深圳在ESG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也为国内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 五部门:将绿电消费信息纳入企业ESG报告 推动绿证与碳排放核算有效衔接


3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数据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将绿色电力消费信息纳入上市企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报告体系法稳步推进绿证强制消费,逐步提高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并使用绿证核算。加快提升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企业和数据中心,以及其他重点用能单位和行业的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到2030年原则上不低于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平均水平;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在80%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在有条件的地区分类分档打造一批高比例消费绿色电力的绿电工厂、绿电园区等,鼓励其实现100%绿色电力消费。推动绿证与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和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有效衔接。加强绿证与碳排放核算衔接,强化绿证在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和产品碳标识中的应用。


研究院点评:《意见》明确要求将绿色电力消费信息纳入企业ESG报告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消费从自愿选择向强制性约束过渡。同时,推动绿证与碳排放核算的有效衔接,为碳市场和绿色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奠定基础。




02  碳中和


  • 工信部:通过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的建设运行,提升工业企业和园区节能降碳管理能力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指南》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建设目标,通过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的建设运行,实现对能耗和碳排放的精准化计量、精细化管控、智能化决策与可视化呈现,提升工业企业和园区节能降碳管理能力,支撑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和碳排放降低,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二是业务功能,明确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具备能耗查询、计算、分析、能效对标、优化、用能与碳排放预算管理、碳足迹核算等功能。工业企业和园区可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实际需求等,确定开发建设的具体功能。三是技术方案,明确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的系统架构包括基础设施、数据采集、数据架构、模型组件、业务应用和互动展示。工业企业和园区需依据节能降碳及信息系统建设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政策要求等,开展系统架构建设并持续更新。四是保障措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相关规定,从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网络和数据安全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保障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的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运行。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强《指南》宣贯解读,指导各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运行,加快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升级,提升重点行业领域碳管理水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研究院点评:《指南》将推动工业领域数字化能碳管理进入标准化、系统化推进阶段。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提升能耗和碳排放的精准管理能力,不仅有助于企业和园区优化能源利用效率,也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重要支撑。




  • 国家认监委发布中国首个系统性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度


3月17日,国家认监委正式发布《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试行)》和中国产品碳足迹标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规则》是中国首个系统性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文件,是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活动的重要技术文件。该文件明确了认证的适用范围、认证模式、认证流程、标识样式及管理要求等关键内容,对于规范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产品碳足迹标识主体采用绿色调,通过“脚印”图案巧妙展现碳足迹概念,以数字格式清晰呈现产品碳足迹量化结果,使消费者能够直观、便捷地从中获取产品的碳排放信息。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工作协同和数据共享,指导各试点地区稳步推进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


研究院点评:《实施规则》首次系统性地统一了产品碳足迹认证范围、流程、标识样式等关键要素,标志着国内产品碳标识认证进入标准化新阶段,为构建绿色供应链奠定基础。同时从消费端,推动低碳产品溢价。




  • 国务院部署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


3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快递暂行条例〉的决定(草案)》,将推动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会议指出,要坚持系统治理、协同治理,夯实快递企业主体责任,对上游生产企业、商家和下游消费者加强引导规范,推进全链条治理。要完善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综合性支持政策,有效降低包装、回收、清洗、调拨等运营成本,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营造绿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研究院点评:《条例》的修订将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纳入法治化轨道,推动中国快递行业正式进入全链条低碳治理新阶段。




03  绿色建筑


  • 国家发改委:出台零碳园区建设方案 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全文。其中提到,在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能源领域的主要任务包括:发布第二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扎实开展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出台零碳园区建设方案。持续构建碳排放双控体制体系,制定出台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丰富完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绿色电力证书市场建设。有力有效管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加快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完善节能降碳标准体系,深入实施能效标识制度。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培育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新增长点。加强煤炭绿色智能开发、清洁高效利用。


研究院点评:零碳园区建设已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技术集成与管理创新,助力区域范围内实现碳中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低碳发展,提升绿色经济竞争力。




04  绿色金融


  •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等三部门印发《发展绿色金融服务美丽山东建设若干措施》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山东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发展绿色金融服务美丽山东建设若干措施》,从强化重点领域金融支持、丰富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发挥政策协同合力、强化支撑保障措施等四个方面提出16项措施。《措施》明确,聚焦美丽山东建设项目强化金融支持,将山东省环保金融项目库优化升级为美丽山东建设金融项目库,精准制定金融支持方案,提供融资、融智服务。建立融资支持情况跟踪问效机制,定期调度并通报项目融资支持情况。深入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实践,推动全省金融机构结合地区产业特点,创新开发形成本行1—2个有特色的转型金融专属产品,形成全省转型金融产品谱系。《措施》强调,着力提升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服务能力,探索开展生态环境要素交易,加强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金融支持,支持金融机构建立企业碳账户,探索开发基于碳账户数据的碳足迹挂钩贷款。优化绿色低碳转型领域授信管理,加大绿色生态数据整合与分析利用,探索建立生态信用行为激励机制,将企业降碳、减污、扩绿等表现作为贷款审批、额度测算、期限设定、利率定价的重要参考因素。加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培育,开展绿色债券“首债培植”等行动,建立发债企业储备库。


研究院点评:《措施》作为地方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创新实践,推动金融资源由单一环保领域向绿色低碳全产业链拓展,加速山东省绿色金融体系完善,助力美丽山东目标落地。




  • 香港交易所宣布于2024年完成碳中和目标


3月13日,香港交易所宣布,集团已于2024年实现碳中和。据悉,自公布碳中和目标以来,香港交易所通过提高能源效益、采用低碳采购策略以及投资优质碳信用项目等多项举措,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底,香港交易所全球约99%的办公地点及设施均已采用可再生能源动力,有效降低了电力的碳足迹。此外,香港交易所通过旗下国际碳市场平台Core Climate,投资中国内地的植树造林和恢复植被项目所产生的高品质碳信用,以抵消其所有未能削减的重大排放,2024年总计注销了约55,000吨碳信用并实现碳中和。


研究院点评:香港交易所通过能源优化、低碳采购及碳信用投资等多维度举措成功实现碳中和,不仅降低了自身碳足迹,还为区域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树立了标杆,助力绿色金融生态建设。



05  碳市场


  • 2025年3月10日至3月14日,本周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为:最高价88.87元/吨,最低价86.50元/吨,收盘价较上周五下跌1.21%。本周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124,253吨,成交额10,828,406.42元;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300,000吨,成交额26,050,000.00元。本周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424,253吨,总成交额36,878,406.42元。


3月21日,本周ICE欧盟碳排放权(期货价格)上涨0.76%,报70.09欧元/吨。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