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4/02

来源:上海气候周

上海气候周受邀出席《弦声回响》全球首映礼:以琴弦为桥,共谱文明对话新篇章

字体:
分享到:
扫一扫
摘要:3 月 29 日,纪录片《弦声回响》在上海首映。该片以鄂温克民歌非遗传承为纽带,融合民族文化与生态智慧,由中外机构联合制作,旨在通过艺术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首映礼上,上海气候周等机构围绕气候公园、生态共生等议题展开对话,推动传统智慧与现代气候行动的跨时空共鸣。

专栏1.jpg      

      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入选纪录片《弦声回响》全球首映礼,3月29日在上海外滩中心隆重启幕。这部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国家级机构指导,中国外文局与Discovery探索频道联合制作的人文纪录片,以鄂温克民歌非遗传承为切入点,在悠扬的草原琴声中铺展开一幅民族文化与生态智慧交融的瑰丽画卷。首映式现场,上海气候周城市生态链委员会作为特邀嘉宾,与全国生物医药ESG专委会等百余家机构,共同开启了一场跨越国界、融通文脉的可持续发展对话。

PART 01弦鸣启幕   

      生态新声在鄂温克族艺术家乌日娜穿透时空的呼麦声里,全国政协委员黄绮揭开了首映序幕:"当非遗传承人拨动琴弦时,震颤的不仅是琴弦,更是人与自然千年对话的和鸣。《弦声回响》用镜头语言诠释了民族文化中'敬天爱人'的生态哲学,这正是当代可持续发展亟需的文化基因。"这番致辞恰与纪录片中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智慧形成时空呼应,为后续气候议题的探讨埋下注脚。

专栏1.1.jpg

PART 02气候公园   

专栏1.2.jpg

文化共鸣上海气候周执委会联席主任邹荣


      上海气候周执委会联席主任邹荣在观影后表示,正如片中牧民通过民歌传递生态智慧,“气候公园”也是将抽象的低碳数据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绿色场景可视化为互动艺术装置时,气候行动就拥有了《弦声回响》般直抵人心的感染力。他特别指出,纪录片中鄂温克族"取之有度"的狩猎文化,与气候公园倡导的"可持续生活美学"形成跨时空共鸣,这种文化赋能或是破解气候创新瓶颈的密钥。


上海气候周城市生态链委员会秘书长田帅

      上海气候周城市生态链委员会秘书长田帅博士则从系统构建角度阐释联动价值,上海气候周与联合国训练研究所繁荣联盟上海中心、上海市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重点实验室等发起“气候与健康”行动,探索城市生态共生路径。同时,联合国训练研究所等参与构建气候城市公园标准体系,将可持续理念植入城市肌理。这些实践与纪录片传递的生态智慧共振,以跨领域协作回应气候挑战,让传统智慧焕发现代生命力。


专栏1.3.jpg

上海气候周城市生态链委员会副秘书长钟建


      上海气候周城市生态链委员会副秘书长钟建以"五线谱"为喻,将政府、企业、公众、国际四方比作共振琴弦,奏响制度、创新、参与、协作的多维交响。这一理念与纪录片中多民族文化共振的场景形成暗合——当各方行动如鄂温克琴曲般精准咬合,气候治理便产生了"万琴和鸣"的穿透力。正如片中琴弦震颤传递生态哲思,五线谱思维正通过文化叙事,将抽象的气候行动转化为可感知的全球共鸣。PART 03弦绘生态   开启新章作为中外合拍纪录片的新范式,《弦声回响》首映礼开创性地将非遗展演、气候研讨、ESG对话熔铸为文化行动场域。该片将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特别展映单元作品,携中国生态文化智慧走向世界舞台


会议现场照片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