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老汪聊碳中和
在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以后,尤其是造林碳汇成为首批四个CCER方法学之一以后,碳汇一词就迅速为大家所熟知,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群众,无论是行业新人还是资深专家,对于碳汇是什么,或多或少都能说出一二,但他们的理解是否准确,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从科学角度来说,碳汇可以定义为一定时间内从大气中吸收并储存固定下来的二氧化碳,换句话说就是一定时间内碳储量的增加。举个例子,一片树林去年年初的碳储量为100吨,今年年初的碳储量为150吨,那么去年一年这片树林的碳汇就是50吨。那么问题来了,这50吨碳汇就是碳资产吗?
我们先看一个数据。
上图是Climate Watch数据库中,全球排放前十的国家历年因土地利用变化与森林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其中正值表示温室气体排放增加,负值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也就是碳汇。可以看出,自2011年以后,中国一直是碳汇量最大的国家,2020年的碳汇量约为6.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差不多能得出每年林业碳汇量的数据是在6-7亿吨左右。如果从2013年开始算,那么到现在累计的碳汇量差不多得有70亿吨!即使按照2020年9月22日起计算,到现在的累计碳汇量差不多也得有20亿吨左右。
面对如此庞大的碳汇量,很多人在方法学一出,甚至是没出之前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颤抖的手了,一心想抓住CCER这个风口,管他三七二十一,签了大量森林碳汇的项目合同。
但是,这20亿吨的碳汇是否都能变成CCER呢,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碳汇项目,其实是指可以开发成碳资产的固碳项目。符合这一类项目要求的前提就是项目本身能产生碳汇。但除了能产生碳汇以外,还要符合相关方法学的一系列要求。
这其实与减排项目类似,能够产生减排的项目千千万,但真正能变成碳资产的减排项目,只有方法学中规定的那几种而已。
而哪些碳汇项目可以变成碳资产呢,根据新造林方法学的要求,可以开发碳资产的造林碳汇项目,除了能产生碳汇以外,还有以下要求:
这一条一条看下来,无论是从面积,还是植物种类、林地用途等方面,对于能开发成碳资产的林业碳汇都是做了很多限制的,从而避免了诸如短轮伐周期、土壤扰动、产权不清晰等问题。
曾经有业内人士估算过,按照新造林方法学适用性要求,全国每年可开发碳资产的碳汇量充其量也就2000万吨左右。
除此以外,项目开发还需要考虑实际的成本与收益,因为开发是有成本的,过小的面积即使符合要求也不具备开发的价值。所以,实际能够完成开发的碳汇量甚至会低于2000万吨。
而现实中,我发现有大量“异军突起”的碳汇开发公司,动不动就几百上千万亩的签约面积。假如按照CCER签发的总签约面积来算,不说2000万吨,2亿吨可能都打不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他们签的确实是能产生碳汇的项目,但很有可能不是那“2000万吨”内的碳汇,而是那“7亿吨”内的碳汇。根据我们的观察,仅林地不能是经济林,造林为2013年之后新造,新造之前为荒地这三个条件筛选下来,可能就会发现80%的项目都是不合格的。
那么大家辛辛苦苦风风火火签的林业碳汇的项目,到底是这2000万吨里的,还是7亿吨里的,就要好好想一想了。毕竟项目开发成本还是不低的,别到时候项目一个没开发出来,反倒开发成本亏个底朝天,那就不好玩了。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与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低碳网的内容为低碳网原创,转载需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