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全国两会,我带来了关于加快推进钢铁材料低碳产品价值实现的建议,主要是基于推动钢铁行业壮大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考虑。”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河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兰玉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他的建议主要包括:加快钢铁工业绿色转型示范区试点建设;健全钢铁行业绿色能源消纳支撑体系;构建“一中心、多平台”的钢铁产品碳足迹认证体系;开展钢铁产品碳足迹登记存证试点建设,提升碳数据质量。
王兰玉认为,当前我国钢铁行业正处在由规模经济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的加速演进期,也是行业由大变强的关键转折期。钢铁行业要加快推进全流程、系统化减污降碳工作,并将超低排放实施成效转变为低碳排放产品成果,加快推进钢铁材料低碳产品价值实现,为我国低碳发展贡献“钢铁方案”。
加快发展
以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
针对钢铁行业当前所处的周期,王兰玉认为:“钢铁工业已进入绿色转型关键期。”
这一关键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当前钢材消费总量已达峰,在总量下降的趋势下,钢材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建筑材料等部分传统需求明显下降,由绿色低碳所驱动的下游钢材新需求开始增长,钢铁产品发展重心亟须向质量和效益转换。
二是钢铁材料的优良特性在未来产业发展中有待充分开发和利用,材料升级和材料替代的空间很大,且钢铁独特的可循环特性有待进一步发挥。
三是在国际钢铁市场上,我们正面临绿色低碳新形势、新挑战,比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已启动试运行等,中国钢铁行业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与标准的制定。
四是面向钢铁工业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要主动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加快革新人才培育模式,打造可担重任的新型人才队伍。
面对未来发展,王兰玉认为,钢铁行业要加快发展以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在钢铁产业创新发展、产品结构升级、国际影响力提升、新型人才团队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特别是要持续鼓励支持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形成我国钢铁产业结构高端、全球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钢铁行业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已经箭在弦上。对此,王兰玉认为,这对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
王兰玉介绍,河钢在业内率先发布“6+2”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6”指铁素资源优化、流程优化重构、系统能效提升、用能结构优化、低碳技术变革、产业耦合降碳,“2”指产品LCA管理平台、碳数据管理平台),成立业内首家碳资产公司,超前布局全国碳市场,坚持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推动者、引领者和示范者。
结合河钢的碳市场实践,王兰玉分享了应对碳市场的建议:“一要更大力度推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通过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推动氢冶金—近零碳排电炉、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前沿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塑造低碳竞争力;二要在提升碳治理能力上下功夫,构建全过程碳排放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与能源、环境等管理体系融合发展、提质升级;三要高度重视对碳排放数据质量的控制,提高碳数据监测设备配备率、准确度,依托数字化平台高效实现碳数据全链条精细化管控,夯实碳数据基础。”
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巩固国际化发展优势
河钢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重点实施了河钢南非矿业、河钢塞钢、河钢德高三大战略性支撑项目,搭建了矿产资源、钢铁制造、国际贸易三大核心业务平台,形成了全产业链、全球化布局的海外事业发展格局。2023年,河钢以743.01亿元的海外资产、1182.93亿元的海外收入、18.80%的跨国指数,连续7年获评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钢铁企业。
谈到近年来河钢海外事业的发展,王兰玉向《中国冶金报》记者分享道:“钢铁企业必须始终坚持与国家战略同向同行,坚定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自信,并善于运用全球化思维提升综合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合时代进步要求,在世界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强调,“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等。“这为河钢加快‘走出去’、持续巩固国际化发展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王兰玉表示,“河钢将认真贯彻落实《报告》要求,不断深化全产业链、全球化布局,特别是深度融入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努力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更多‘河钢智慧’和‘河钢力量’。”
具体而言,一是持续深化创新发展。聚焦资源、制造、贸易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在让河钢控制运营的700多亿元海外资产创造更大价值的同时,加大力度打造全球技术研发平台、全球营销服务平台、全球钢铁制造平台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工业集团。二是持续厚植绿色优势。持续输送河钢领先的钢铁制造、绿色环保、能源利用等技术工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伙伴构建低碳产业链、绿色生态圈。三是持续推进共创共享。深化“利益本地化、用人本地化、文化本地化”海外经营战略,保持河钢所属境外企业稳健运营,在支持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关心本地员工、助力社区发展、共享企业成果,架起共赢发展的钢铁桥梁,做强文明交流互鉴的钢铁支撑。